执笔创意(武汉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QQ:3281490685
手机:18627106512(微信同号)
手机:15271901540(微信同号)
地址: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雄楚大道888号金地·雄楚1号一期商6栋11层02室
跟随着社会的发展,校园也越来越多元化发展,很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建设。
然而,校园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,目前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企业主要提供雕塑小品、校园形象识别系统等一系列外在的服务内容,针对校园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服务内容可谓是少之又少。
那么武汉校园文化设计是应该由内及外,还是由外而内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名校的文化。
创建于1897年,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“东方剑桥”的浙江大学,前身为求是书院,世界著名科学家、教育家竺可桢特别倡导"求是"精神,并深深地融入到了浙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去。
1936年4月25日至1949年4月,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共13年。这13年里,日本入侵,国土沦陷,战争不止,竺可桢校长办学时条件艰辛,环境恶劣,再这样的环境下,竺可桢校长仍然坚持办学,是全世界大学中罕见的。竺可桢为了保护浙大师生安全,1937年11月11日带领全校师生西迁,途经浙西、赣中、桂北、黔北农村与山区,行程2600多公里。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战火中,浙江大学不但没有消散,而且办得更生气勃勃,集聚了苏步青、谈家桢、卢鹤绂、王淦昌、谭其骧、陈建功、贝时璋、蔡邦华、王葆仁、胡刚复、钱令希、张其昀、罗宗洛、张肇骞、梁守、苏元夏、马一浮、郑晓沧等国内许多著名教授,研究成果重重,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到实地考察后,把浙江大学赞誉称之为"东方的剑桥"。1936年竺可桢校长到浙大时,全校只有文理、工、农三个专业学院,学生400余人。西迁至遵义时,文理分开,又设师范学院。1946年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后,增加法、医两学院。此时,浙江大学共有7个学院。到1949年,在校学生达2000多人,成为当时全国蕞完善的两所综合性大学之一。
浙江大学展现这样的一个办学奇迹,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是竺可桢校长创立和提倡"求是"精神,并竭心尽力地带头身体力行。"求是"精神是竺可桢教育思想的精髓。浙江大学的"求是"精神来之不易,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诞生的,是竺可桢校长给浙江大学创造的宝贵财富。
竺可桢校长为什么要将"求是"树立为校训?为什么要倡导"求是"精神呢?他在与新生座谈时指出,"各位到这里来,应该明白了这里的校风。一校有一校的精神,英文称为CollegeSpirit。世界上的著名大学,都有体现它的校风、学风和精神的校训。例如,哈佛大学的校训是Veritas(拉丁文,其意义是求是、求真理)。竺可桢校长是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的,他深知一所大学校风、学风的确定和建设重要性。竺可桢在受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第一天,与全校师生见面发表了主题为《大学教育之重要方针》演说时,就提出大学教师对大学学风、校风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要性的精辟见解,他说:"一个学校教育的要素,蕞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、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。这三者之中,教授人才的充实,蕞为重要。教授是大学的灵魂,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,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。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,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,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,就会养成良好的学风,不断的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。
1938年11月19日,浙江大学迁至广西宜山,竺可桢校长在校务会议上提出,并决定"求是"为浙江大学校训。校训确立前后,竺可桢校长或演讲或撰文阐述"求是"的涵义。1938年11月1日,竺可桢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作《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》的专题演讲;1939年2月4日他对新生又作了《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》的专题演讲;1941年初,竺可桢校长为浙大出版的《思想与时代》杂志撰写了《科学之方法与精神》的论文。上述三文是竺可桢校长论述浙大"求是"精神的代表作。
执笔创意(武汉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Creative Writing (wuhan)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.LTD
15271901540(微信同号)
3281490685@qq.com
雄楚大道888号金地·雄楚1号一期商6栋11层02室
扫一扫,关注我们